育兒資訊

《關於育兒的迷思(嬰幼兒成長過程篇)》之二

孩子說謊了,如何跟他/她“講道理”?

2021.09.12

相信很多人都對《木偶奇遇記》耳熟能詳吧!故事中的小木偶皮諾丘一說謊鼻子就會變長,因此不少父母都會用這個故事來嘗試教導孩子誠實。然而,試過說謊的孩子們都會發現,他們的鼻子並沒有變長啊!這個故事本身,就正正是一個謊言呢!那麼,究竟可用甚麼方法去幫助孩子建立正確的價值觀呢?

其實,幼兒時期的說謊行為是個常見的現象。曾經有研究者進行過一場遊戲實驗,讓幼兒在不打開箱子看的情況下,猜測箱子裡藏着甚麼東西。在研究人員藉故離開房間後,3歲兒童中有超過半數偷看,其中59.3%謊稱自己沒有偷看;而4歲兒童的撒謊比例更達至75%(1)。由此可見,幼兒是懂得通過說謊來掩飾自己的行為的。

但須強調的是,孩子說謊並不一定代表其品行上出現了大問題。與上期提到的“叛逆”行為相似,孩子的說謊行為跟他們的認知水平還處於發展階段有關。著名發展心理學家皮亞傑指出,0至3歲的嬰幼兒還處於前道德階段,他們欠缺足夠的能力去判斷是非黑白,也很難意識到說謊可能會違反道德標準,再加上此階段幼兒的特點是以自我為中心,所以孩子可能會為了滿足自己的需要而說出與客觀事實不相符的話。就如上文的遊戲實驗,幼兒只是期望能完成任務、獲得獎勵而說謊,也許並沒有意識到說謊是錯誤的行為。此外,這個階段的孩子有時也會無法分清想像與現實的區別,比如誤以為童話、動畫裡的場景是真實的,因此說出諸如“昨天超人帶我一起飛上天打怪獸”這類帶有幻想色彩的話。不過,這其實表明了孩子正逐漸發展他們的想像力呢。所以,家長們要謹記,千萬不要在發現孩子說謊後就馬上給他們貼上“壞孩子”的標籤,因為說謊行為的出現,其實正正反映着孩子認知能力的初期發展呢!

那麼,家長們在面對孩子說謊時,除了要正確看待,不急於批評之外,還可以如何處理?

第一,以平和的態度表達想法,以維繫更親密坦誠的親子關係。在溝通時,大家常常會使用“你信息”和“我信息”兩種表達方式,後者側重於由事件引發的“我”的感受和想法,而非針對他人的評價。家長們不妨想一想,“你怎麼能說謊呢”和“我看到你今天沒有說實話,感到很難過”這兩種表達方式,有何不同?會帶來甚麼不同的效果嗎?通過“我信息”,父母其實就已經將自己和孩子放在平等的位置上,孩子可以了解父母內心的真實感受,並且會更願意向父母吐露自己的心聲。久而久之,親子關係會變得更親密,孩子也會從父母的示範中,逐漸學習到在處理人際關係時可以如何表達自己的感受,坦誠對待自己和他人。

第二,探究孩子謊言背後的“真相”。孩子不會無緣故地說謊,所以父母需要耐心拆解才能夠“對症下藥”。譬如說,孩子為了獲得父母的褒獎或是得到某件玩具而謊稱自己有遵守諾言(如靜靜地看書、沒有看電視或玩電玩等),在這種情況下,父母在批評、指正之前,可以先問問孩子是否認為目標定得過高、不容易完成,或是在執行過程中遇到了甚麼困難等。又比如,孩子做錯事但為了逃避責罰而選擇說謊時,父母可以先反思一下自己平日是否對孩子採取過於嚴厲的處罰,導致孩子產生了畏懼感。

第三,對孩子的誠實行為給予正向鼓勵。如前所述,0至3歲的嬰幼兒並未能充分意識到說謊可能是錯誤的行為。此時,家長可以通過正向鼓勵的方式,幫助孩子養成誠實的品格,即當孩子選擇坦誠相告時,給予一定的認同和獎勵。但要注意的是,在針對誠實行為給予正向鼓勵的同時,父母們也不要忘記在孩子說謊的時候,作出即時的識別和處理,讓孩子在不同的經驗當中,認識到說謊行為與誠實行為的區別和不同後果。

家庭是孩子的安全港灣,而不應是他們感到害怕、選擇逃避和偽裝自己的地方。所以,當家長們發現孩子說謊時,請不要即時用嚴厲的責罰回應之,這樣只會把你和孩子的距離拉得更遠!父母們不妨試着按照上述的三部曲:將自己和孩子放在平等的位置上,傾聽孩子謊言背後的緣由,並正向鼓勵孩子的誠實行為,從而讓孩子自小培養誠實的品格!

(1) 徐芬、王衛星、張文靜(2015)。幼兒說謊行為的特點及其與心理理論水平的關係。心理學报,37,73-78。


(澳門大學教育學院黃素君副教授供稿)